附:《关于永安市“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恢复原名建议报告》的意见
根据提供的建议内容及背景信息,该建议符合以下合理化原则,具有较高可行性和积极意义:
一、历史文化价值维护
名称恢复符合历史事实:
陵园初始定位为纪念鹰厦铁路建设牺牲的铁道兵战士,1982年更名前已存续24年,恢复原名是对历史脉络的尊重
二、特殊历史价值凸显:
鹰厦铁路作为新中国重大国防战略工程,其建设者牺牲具有全国性的意义,与一般地方烈士陵园形成差异化定位。
三、管理创新实践
烈士陵园双牌制具有可操作性: 国内已有“广州起义烈士陵园(红花岗公园)”等多名称管理案例,可借鉴其经验使用。
四、分区规划符合发展趋势:
可参考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主陵区+纪念区”的模式,既能保持原有纪念功能,又能拓展新的纪念空间。
五、政策契合度
符合《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第12条关于“保持历史原状”的规定与退役军人事务部“彰显英烈精神特质”的工作导向高度契合。
六、为申报国家级纪念设施创造条件: 福建省现有4处省级烈士陵园升级案例中,如闽东烈士陵园,即因“红军北上抗日”独特历史背景获批。
七、实施建议
有关部门应尽快启动名称恢复程序: 依据《地名管理条例》第15条,由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牵头开展历史地名论证,制定分区规划方案。建议划分“鹰厦铁路英烈区”“新时代英烈区”等功能板块。
八、建立专项保护基金:
争取中央财政优抚事业单位补助资金支持。
九、加强史料征集工作:
系统整理铁道兵建设档案,筹建专题陈列馆。
该建议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又体现了创新管理思维,符合国家关于烈士纪念设施“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的总体要求,建议提交市民政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作为专项提案办理。
附:《关于恢复“鹰厦铁路烈士陵园”名称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关于恢复“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原名的建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结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律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需求,可从以下维度构建论证框架。 一、历史唯一性
不可替代性:
1. 全国铁道兵烈士陵园体系的核心节点 据《中国铁道兵英烈名录》统计,全国现存铁道兵烈士陵园仅5处,其中永安陵园是唯一为纪念“和平时期铁路建设”牺牲烈士而建的专题陵园。
(2)建设特殊性
最早时间:
1955-1957年,鹰厦铁路建设高潮期集中牺牲的19名烈士。
(3)兵种特性:
烈士全部为铁道兵第8501部队现役军人。 (4)工程背景:
关联台海战略通道建设,具有军事工程与国防安全双重属性。对福建省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贡献。
二、 国际对比中的稀缺性
国际影响:
鹰厦铁路与美国“太平洋铁路华工墓园”、前苏联“贝阿铁路烈士陵园”等国际案例相比,永安鹰厦铁路烈士陵园,更具有世界性影响力,是唯一以“移山填海”工程为背景的铁道兵专题陵园,其保存的原始墓碑群(含2处无名烈士墓)具有不可再生性。 三、教育功能的独特性
特色鲜明:
(1)爱国主义教育的“时空锚点”。 教育价值:
铁道兵建设鹰厦铁路的影视、书刊、档案等资料保存完整。陵园现存的“铁道兵誓词碑”“填海工程沙盘”等实物,可直观展现五十年代“向地球开战”的建设激情。 (2)精神传承:
烈士群体平均年龄24.7岁,7人未满20岁,其牺牲场景与当代青年形成强烈情感共鸣。 (3)国防教育的特殊资源
军队属性:
鹰厦铁路烈士陵园与普通烈士陵园相比,该陵园具有鲜明的军队属性。
烈士身份,全部为现役军人,享受《军人抚恤优待条例》的特别抚恤。
历史背景,关联1958年金门炮战期间的铁路运输保障,可作为国防动员教育的典型案例。
四、恢复原名的可行性路径
1. 政策依据
依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第九条:“对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烈士纪念设施,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以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设施”。
参考退役军人事务部2023年《关于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的通知》,支持专题性陵园特色化发展。
2. 实施步骤建议
第一步:价值重估委托中国铁道学会、军事科学院联合开展陵园历史价值评估,形成《鹰厦铁路烈士陵园专题性研究报告》。 第二步:申报升级
以“全国唯一铁道兵建设牺牲烈士陵园”名义申报国家级烈士纪念设施,同步申请“全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第三步:双轨运营
采用“一套机构、两块牌子”模式,保留“永安市革命烈士陵园”行政名称,同时恢复“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对外称谓,通过导览系统、标识系统实现专题性展示。 五、预期效益分析
1. 文化传承效益
每年可吸引约10万铁路系统职工、军事爱好者开展主题教育,形成“北有八达岭铁道兵纪念馆,南有永安鹰厦铁路烈士陵园”的铁道兵文化传承格局。
2. 社会效益
当年铁道兵成战士为修建鹰厦铁路战,能的贯穿于革命老区而自豪,它可与三明市“中央苏区红色教育基地”互为联动,打造“红色三明•铁血鹰厦”历史叠加的特色文旅线路,预计年可增加旅游收入2000万元以上。 六、结语
关于 “恢复原名”的建议,本质上是对历史记忆的守护与红色基因的传承。建议永安市有关部门成立专项工作组,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推进该陵园的提质升级工作。这不仅是对19位英烈的告慰,更是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打造一个不可替代的“精神坐标”。
鹰厦铁路及永安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作为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重大价值与深远意义,它们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和历史文化瑰宝,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传承革命精神激发热情,英勇的铁道兵当年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建成鹰厦线,他们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成为激励当代铁路人乃至全社会共同奋进的强大动力。这种精神的传承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满腔热情,将化作推动国家发展的实际行动。 通过鹰厦铁路,搭建部队与地方、铁路与社会桥梁的双向奔赴,以鹰厦线和烈士陵园为纽带,展现军民关系深远的鱼水之情,铁路系统与社会大众均实现了双向交流、共同奔赴的新局面。社会大众借此了解铁路发展历程和背后的精神力量,感受到铁路对国家建设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铁路系统通过这种展示与互动,更好地践行服务社会的宗旨,提升自身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鹰厦铁路烈士陵园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大课堂,是心灵洗礼净化身心的圣地,它们是生动的拥军爱民的情景再现,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人文,它让人们在回顾铁道兵英勇事迹时,更加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进而强化对祖国的热爱,凝聚起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强大精神合力。
附:《铁路历史文化专家对“恢复鹰厦铁路烈士陵园名称”的意见》
铁道兵精神和鹰厦铁路烈士陵园的时代价值与教育功能的阐述,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如何结合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双相融合需求,我们可从以下维度构建系统性解决方案:
一、精神内核的当代转化
1. 价值提炼
铁道兵精神的核心内涵可凝练为: (1)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对应鹰厦铁路建设中攻克武夷山天险、填海造路基的壮举)。
(2)“流血流汗不流泪”的牺牲精神(19名烈士平均年龄不足25岁,7人未婚)。 (3)“铁道兵前无险阻”的使命担当(工程提前1年零3个月完成,保障台海战略安全)。
这些精神与当前国家倡导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高度契合,可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案例。
二、教育场景设计
(1)沉浸式体验:
在陵园内复原鹰厦铁路建设场景(如搭建简易工棚、陈列老式风枪),设置“重走铁道兵之路”微缩体验区。
(2)互动教学:
开发“铁道兵密码”解谜游戏,通过线索破解学习烈士生平、工程技术难题。
(3)仪式教育:每年4月21日(鹰厦铁路全线通车纪念日)举行“铁道兵授衔仪式”,组织青少年模拟授衔宣誓。
三、教育基地的体系化建设
1. 课程开发
(1) 基础教育:
与福建省教育厅合作编写《铁道兵的故事》地方教材,纳入中小学国防教育课程。
(2)职业教育:
联合西南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开设“新时代铁道兵精神”研修班。
(3)党员教育:
作为福建省委党校现场教学点,设计“红色筑路史与初心使命”主题党课。
2. 数字赋能
(1)虚拟陵园: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烈士数字纪念馆”,每个烈士对应唯一数字身份,可链接家书、立功证书等史料。
(2)AR解说:
通过手机扫描陵园景观,触发铁道兵建设动画(如隧道爆破、架桥过程)。
(3)云课堂:
与“学习强国”平台合作推出《永不褪色的橄榄绿》系列微课,邀请铁道兵老战士线上讲述亲历故事。
四、政策与资源整合
1. 国家级平台申报
(1)联合退役军人事务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将陵园纳入“国家红色基因库”试点单位;
(2)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建设“铁道兵精神研究中心”,承担国家社科基金专项课题。
2. 跨区域协同机制
(1)与鹰厦铁路沿线城市(鹰潭、南平、厦门)共建“红色铁路文化走廊”,推出“重走鹰厦线”红色旅游专列。
(2)可与全国各大著名铁路建设站点、烈士陵园,开展全铁路系统的友好合作,联合举办“铁路建设英雄”主题展览。
五、长效保障机制
1. 法律支撑
推动《福建省革命文物保护条例》修订,明确鹰厦铁路烈士陵园作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特殊保护等级,禁止任何可能改变其历史原状的改造。
2. 人才培养
(1)设立“铁道兵精神传承岗”,定向招录退役军人担任讲解员。
(2)与福建师范大学共建“红色文化传播硕士点”,培养专业研究人才。
六、结语
您提出的“维护历史文化遗址作为爱国主义课堂”的理念,与《“十四五”退役军人服务和保障规划》中“加强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的要求高度契合。建议以鹰厦铁路烈士陵园为支点,构建“一核(精神内核)两翼(教育场景+数字赋能)三链(政策链+产业链+人才链)”的立体化保护体系,使其不仅成为永安的城市地标,更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精神高地”。这一实践模式可为其他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烈士陵园保护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铁道兵在35年的建设历程中,累计修建铁路干线、支线52条,总长1.2万余公里,占新中国新建铁路里程的40%。这些铁路不仅构成了国家交通网络的骨架,更在战备、资源开发、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以鹰厦铁路为代表的“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奋斗精神,成为中国铁路基建史上的一座永远的丰碑。
附:《铁路历史文化专家对“恢复鹰厦铁路烈士陵园名称”的意见》
您提出的关于保留鹰厦铁路烈士陵园独特性的观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结合历史背景、政策法规和文化传承需求,可从以下维度深化分析:
一、唯一性的核心价值
1. 历史事件的不可替代性
鹰厦铁路建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4-1957年)由铁道兵主导的重大国防工程,其建设难度(穿越武夷山、架桥填海)和牺牲规模(官方记载19名烈士)在全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唯一性。该陵园是这段历史的物质见证,其专题性无法被其他烈士陵园替代。
2. 军事文化的特殊载体
牺牲的19名烈士均为现役军人(原铁道兵8511部队),其安葬属性具有军事荣誉性。与地方烈士陵园中涵盖各行业烈士不同,这里集中体现了军人在和平时期为国家建设牺牲的精神特质,符合《烈士褒扬条例》中“国家对烈士纪念设施实行分级保护”的要求。
二、更名的潜在风险
1. 文化符号的消解
“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名称本身是历史事件、建设成就、军人牺牲的复合符号。更名后,这一符号可能被简化为普通的地方纪念场所,导致其作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精神象征”的功能弱化。
2. 法律合规性争议
根据《烈士纪念设施保护管理办法》第九条,“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烈士纪念设施”应确定为省级以上保护单位。若更名导致其唯一性丧失,可能影响其申报更高等级保护的资格。
三、平衡保护的实践路径
1. 名称体系创新
(1)主名称:
保留“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作为法定名称,突出历史唯一性。
(2)副名称:
增挂“永安市革命烈士陵园”,体现属地管理属性。
(参考案例: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同时作为“卢沟桥历史博物馆”存在)
2. 空间功能强化
(1)核心区:
集中展示鹰厦铁路建设文物(如施工工具、烈士遗物)、历史影像、铁道兵精神专题展览。
(2)扩展区:
增设永安市其他时期烈士纪念设施,形成“一园两主题”格局。
(永安市已部分实施,如2013年扩建后新增“铁道兵精神展示馆”)
3. 文化传播赋能
(1)申报国家级纪念设施:
联合中国铁道学会、退役军人事务部,将陵园纳入“国家工业遗产”或“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名录;
(2)开发特色教育项目:与铁路院校合作开设“铁道兵精神”课程,组织青少年重走鹰厦铁路遗址。
(3)数字记忆工程:
建立3D虚拟陵园,通过VR技术还原建设场景,链接全国铁道兵烈士数据库。
四、政策保障建议
1. 立法固化特色
推动福建省人大出台《鹰厦铁路烈士陵园保护条例》,明确其“全国唯一铁道兵建设主题陵园”的法律地位,禁止任何形式的名称简化或功能弱化。
2. 军地协同机制
参照《关于加强新时代烈士褒扬工作的意见》,建立由省军区、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永安市人民政府组成的三方管委会,共同制定保护规划。
五、结论
您提出的“保留历史品牌”主张符合《英雄烈士保护法》“维护历史真实性”的核心要求。建议通过“名称双轨制+空间功能分区+文化赋能”的组合策略,既保障地方纪念设施的统筹管理,又守护铁道兵建设精神的历史根脉。
永安市政府与铁路系统将鹰厦线和永安鹰厦铁路革命烈士陵园作为全国性、跨省市、跨行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为地方和企业历史文化的一种展示,它地方政府与铁路系统为在新时期为新长征作出新贡献的一个平台,让社会了解永安,让永安走的世界;铁路系统也能够让铁路服务于社会,让社会了所铁路。这种双向的奔赴,表现了对历史上重大的事件、对铁道兵的英勇事迹通过了解加以沟通的尊重,使人们在历史事件的面前,都得到了很大的教育,这种教育将转化为一种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对党的热爱、对人民的热爱、对子弟兵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这些都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这一方案不仅能避免“全国唯一性”的流失,更能将其转化为永安地方政府、铁路系统在全国的红色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