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方是“三年游击战争”历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与奠基者
方方是“三年游击战争”历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与奠基者。
1934年,方方领导红九团以永安为中心,建立了纵横三百里,人口四五万,具有中央苏区属性的岩连宁永游击根据地。
1948年8月1日,方方以“野草”为笔名,在香港《正报》连载《三年游击战争》回忆录,郭沫若为其题写书名并作序。
《正报》是一份具有进步意义的报纸。1945年11月13日,该报在香港创刊,由中共广东省委领导,是继《华商报》后,中共在香港创办的又一重要舆论阵地。该报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报道解放战争等国内重要时事,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独裁统治和内战阴谋,反映人民的呼声和愿望,在团结香港和海外进步力量、争取民主自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当时的香港舆论界具有较大影响力。因其进步立场和倾向,所以能够发表方方的《三年游击战争》这样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反映革命斗争的文章。
1949年4月,方方又将在香港连载的《三年游击战争》回忆录,在东北大连结集出版。该书为《光华丛刊》之十九,出版者和发行者均为新中国书局,由东北区即光华书局在北平、天津、石家庄、沈阳、长春、哈尔滨、济南、潍坊、佳木斯、大连、安东、齐齐哈尔等处分销机构负责销售。该书初版共发行15000册,书号NO•247 P•52—1625 为32开本,计90余页。
方方的《三年游击战争》,是全国最早的、也是最为系统性的对该历史阶段阐述,这一历史概念的正式提出从传播的角度上来看这一成果具有独占鳌头,是无可争议的开创之举。方方成为“三年游击战争”这一历史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和理论研究的奠基者。
《三年游击战争》历史概念的提出,方方是以永安为区域核心,建立的岩连宁永根据地的斗争实践经验为代表,首次将中央苏区在红军主力长征后仍然坚持斗争的情况,以完整、系统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在长征之后南方八省的残酷斗争历史,对它有了更具体、更清晰的认识,为中共中央和党史研究部门准确无误地划定南方八省15个地区游击区的斗争历史确定为“三年游击战争”,提供了重要实践依据和参考。
在三年游击战争的历史研究中,永安岩连宁永根据地,是最早以系统化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成立这段历史研究的开端。方方为这一特殊历史阶段的定义和认知提供了先导性的概念基础。
方方作为“三年游击战争”这一历史概念,最早、最先、最系统化的提出者,具有奠基者的重要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