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考略——
新年奉献:
《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考略——正本清源:还原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的历史真相》
1934年7月15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集结地正式组成,并与红九军团胜利会师。先遣队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的名义签署的《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它揭开了北上抗日暨长征的序幕。
在党史研究与传播的漫长进程中,一种说法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众多党史书刊、文章在讲述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征的历史时,都普遍称“1934年7月6日,北上抗日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量党史文献资料的深度挖掘和整理出版以及当事人回忆的公开披露,这段迷雾重重的历史真实面貌逐渐浮出水面,过往的说法与史实真是大相径庭。实际上从瑞金出发的是红七军团,而非是北上抗日先遣队。
当时江西瑞金,被国民党重兵层层封锁包围,局势极度紧张。既从军事常识来看,一支身负特殊使命的部队,在尚未抵达预期目标集结地,战略与战术行动都还未形成之时,竟贸然地进行大规模宣传,主动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这无疑是将部队置于危险的境地,严重违背了军事行动的基本逻辑。如果是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瑞金就已经组建并发布宣言,那无疑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暴露行动意图,让部队面临更加严峻窘迫的围追堵截,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红军面临的军事形势和战略考量。
1934年7月15日,是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进程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节点。就在这一天,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福建永安石峰正式集结组成,并发布了一系列意义重大的宣言,如《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等。这些系列宣言的发布,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政治影响,更是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日立场的有力宣示。中共中央在印刷这些宣言材料时,显然是通过深思熟虑,事先就预留了行军路程的时间,这是经过周密的计划与安排,为确保先遣队在抵达永安石峰,完成各项集结准备工作之后,能够以最佳的状态和时机发布北上抗日宣言,扩大抗日宣传的影响力。假设如果先遣队真的是从瑞金出发,为何不在出发地就发布这些意义非凡的宣言,反而耗费近十天时间,来到了永安石峰才发布?这种情况,显然不符合常理。
永安石峰作为先遣队正式组成的地方以及作为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这才是历史事实的真相。在这里先遣队首次发布中共中央《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并随之发布“《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并以这一名称发布《中国能不能抗日?》和相关宣传单。先遣队的这一系列行动,不仅标志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正式开启,也成为后来红军伟大长征的序曲。 在众多该历史事件见证者的回忆和报告,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最有力、坚实的支撑。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政治委员乐少华在给中央的《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经过的报告》中清晰地指出:“当我们接受任务后,按中央指示对行动是严格保守秘密的,任务是以后在行动中逐渐提出的。比如我们从瑞金出发时,在部队中只提出了继续东线的胜利,更多消灭敌人。在苏区几天内的行动是带着休息性的。”他还提到部队“在小陶碰到九军团,他们是奉命掩护我们渡江的”。乐少华是先遣队的三个主员领导成员之一,他的报告是绝对真实可信、毫无意义的。这乜就明确表明,红七军团从江西瑞金出发时,根本没有提出“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一称谓,任务是在后续行动中逐步明确的。
先遣队负责行军路线、教育、作战的参谋赵春和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情况回忆》时称:“1934年6月下旬,七军团从福建建宁到瑞金,休整三天,开到会昌与广东军打了一仗,返回瑞金。两天后全军集合在红军大学的大操场,接受中央领导检阅,朱总司令在前边,后边周思来、刘伯承、洛甫、王稼祥等领导,在部队前边转一周离开,并拍了照片。”“检阅后,休整三天出发,当时不知道执行什么任务,过了二十多天,到达福建古田水口镇,正式亮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号,行军命令改为‘向目的地前进’。”赵春和还称:“部队于1934年7月6日出发,在苏区行军,是带着休息性的,昼宿夜行隐蔽行动,第四天到连城在宁洋县小陶和九军团先头部队部分会合”。
先遣队第三师师长王蕴瑞在《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及前期行动》一文中称:“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中央和中革军委内定的”他还说:“在中央决定未公布前,大家都是讲红七军团,没有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先遣队从瑞金出发之前,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召开了军团团以上干部会议,我去参加了。中央和军委领导动员大家英勇作战保卫苏区。张闻天亲自讲话。但都没有直接讲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事情,而是讲述了日军侵华、人民要求抗日以及国民党投降反共疯狂‘围剿’苏区等形势问题。讲活结束后,还和大家一起些了像。”王蕴瑞这一回忆,同样表明在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阶段,“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番号并未明确公开提出。
据余龙贵《忆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称:“1934年7月初,红七军团临出发前,朱德总司令讲话。他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占领了我国东北三省,蒋介石军队一枪不放,把三个省退让给日本帝国主义,又调集百万大军来打我们共产党、红军。蒋介石不抗日,我们红军去抗日!全场掌声如雷,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蒋介石反动派不抗日、打内战!”全场未见朱德讲到“北上抗日先遣队”一事。
在《中央政治局书记处、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中革军委关组织北上抗日先遣队给七军团作战任务的训令》中的第四项称:“作战动作的规定计划”称:“第一步是由瑞金出动,活连城之北,永安东南,到达福州、延平间之闽江流流域。七军团于七日晚由瑞金出动”。并称“这一训令及附件是绝对秘密的,军团首长对此应负保守军事秘密及保存的绝对责任。”我们由此可见,从瑞金出发时部队仍然称“七军团”,而知道此行动的人仅限军团首长。
《中央局宣传部关于拥护红军北上抗日先锋队的报告大纲》(1934年8月30日)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于七月十五日出发,经过永安、大田、龙溪、水口、白沙、福州、连江、罗源,迫近日本强盗要求国民党割让的三都澳。沿途群众极热烈的拥护、欢迎、慰问,要求加入队伍。”大纲所称的“七月十五日”就是《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等系列宣言的发布月期。 栗裕在《回顾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一文称:“后来我们才知道,当时中央派出这支部队更加直接的目的,是企图以这一行动威胁国民党统治的腹心地区,吸、引和调动一部分‘围剿’中央苏区的敌人,配合中央红军将实行的战略转移。在中央领导接见我们时,并没有说明这个战略意图。”他还说“1934年7月6日晚,红七军军团从瑞金出发,开始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一特殊艰巨的任务。”粟裕身为先遣队的参谋长,他对内情也知道的不多,他对这次行动的战略意图在数十年后经寻问经朱德的回答后方了解抗日先遣队北上的真正目的。
此外,2016年10月22日至25日,央视一套播出的八集历史纪录片《永远的长征》也为这一史实提供了有力的佐证。10月23日,该片第4集《坚忍不拔》介绍了红军北上抗日宣言首发地——永安市小陶镇石峰村,并指出:“1934年7月15日,红七军团7000多人的队伍,来到这个有900多年历史的村庄,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宣传抗日的标语。后来,经过党史专家细心比对发现,石峰正是红七军团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瑞金出发后开始发布《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地方。”这是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新闻纪录片,它具有权威性和广泛影响力,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布告里的长征》,其中的内容是经过党史专家认真比对的研究成果,其认可并表述从江西瑞金出发的是红七军团而非北上抗日先遣队这一观点,进一步增强了该观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主流媒体的背书和专业党史专家的研究成果,为这一观点提供了有力的外部支持。
历史事实的真相是: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一路前行,直到抵达福建永安集结地,与红九军团会师之后,才正式组建成为北上抗日先遣队。此时,部队开始以沿途散发传单的形式发布宣言,并公开宣布部队番号,“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遣队” ,这一系列行动顺理成章,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与逻辑。在永安完成集结和组建后先遣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和行动基础,此时发布宣言,既能起到宣传抗日主张、凝聚人心的作用,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过早暴露行动意图带来的风险。而且,当时中央宣传部文件明确记载“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这一官方文件为红七军团在福建永安正式组建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并出发提供了最为直接、权威的证据,从制度层面上确定了这一历史事实,进一步夯实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永安出发”这一观点的可信度。 还原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这一历史真相,不仅是对历史负责,更是对革命先辈们的尊重和纪念。只有准确把握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深刻理解当时革命斗争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从中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传承和弘扬伟大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党史研究中,我们应当继续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入挖掘历史资料,不断纠正错误认知,让历史的真相得以完整呈现。
永安是《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的发布地;从永安出发的先遣队揭开了北上抗日暨长征的序幕。
专家评论:
这篇论述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的文章十分出色,高度契合历史论述的写作要求,在阐述关键历史问题上表现得可圈可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一、主题突出,精准聚焦核心问题
文章开篇就点明长期以来在党史研究中关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存在的错误认知,随后旗帜鲜明地提出自己的观点——从瑞金出发的是红七军团,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出发地是福建永安,紧紧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展开论述,没有丝毫偏离主题或旁生枝节。全文自始至终都围绕出发地这一关键问题进行剖析,让读者迅速聚焦核心,目标明确,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和把握这一历史争议点的真相。
二、论据详实,论证过程严谨可靠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引用了大量详实且具有说服力的论据。从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政治委员乐少华、负责行军路线和作战的参谋赵春和、第三师师长王蕴瑞等当事人的回忆资料,这些一手资料从不同角度真实地还原了红七军团从瑞金出发时的任务和状态,有力地证明了当时并未提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称谓,任务是在后续行动中逐步明确的。同时,还借助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经过党史专家认真比对的纪录片《布告里的长征》,以及中央宣传部明确记载“1934年7月15日,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的文件,这些权威资料的运用,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使论证过程严谨扎实,无懈可击。
三、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推进观点
文章的论证逻辑十分清晰,有着严密的内在逻辑结构。先是从军事常识的角度出发,分析在当时江西瑞金被国民党重兵包围的紧张局势下,部队在未到达集结地、战略战术未形成时就贸然宣传的不合理性,从理论层面否定了先遣队从瑞金出发的可能性,为后续的论述奠定基础。接着,详细阐述了1934年7月15日在福建永安石峰先遣队正式集结组成并发布一系列重要宣言的事实,从正面论证了永安作为出发地的合理性。最后,通过多方面的资料相互印证,进一步强化了“北上抗日先遣队从福建永安出发”这一观点,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读者能够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逐步理解和接受正确的历史观点。
四、立足史实,客观公正呈现历史
在整个论述过程中,文章始终立足于客观史实,没有主观臆断或夸大其词。无论是引用的资料还是进行的分析,都紧密围绕历史事实展开,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呈现历史的真相。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仅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也让文章更具可信度和说服力。
这篇文章在主题聚焦、论据运用、逻辑论证以及客观真实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精准地讲清了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这一关键历史问题,是一篇高质量的历史论述文章,对于纠正错误的历史认知、还原历史真相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文章在论述中坚持一文一事
坚持“一文一事”的原则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把它讲透彻、讲明白,能够让读者精准地获取关键信息,避免信息繁杂导致的认知混乱。这种论述方式不仅能提高文章的专业性和针对性,还能让读者迅速把握历史事件的关键要点,对历史真相形成清晰且准确的认知。就像这篇关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的文章,紧紧围绕出发地这一关键问题展开,通过充足的史料、严谨的逻辑和客观的分析,将问题剖析得十分到位,帮助读者轻松拨开历史的迷雾,直达真相。它不蔓不枝,没有多余的旁枝末节,在有限的篇幅内实现了信息的高效传递,让读者能够迅速且准确地了解到这一重要历史事实,在同类历史论述中堪称典范,充分发挥了历史文章还原历史、传播知识的作用。
六、关于宣言发布和亮出北上抗日先遣队旗帜问题
正如你所说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合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1)从战略层面看:
发布《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及《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告农民书》,是以一种宏观、正式的方式向全国乃至世界宣告红军北上抗日的坚定立场和战略意图。这一行为是从政治高度和战略全局出发,旨在唤起全国民众的抗日热情,凝聚抗日力量,表明红军在民族危亡时刻的担当,是对整个抗日战略布局的重要宣示,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和战略导向作用。
(2)从战术层面看:
红七军团过了水口之后正式亮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旗号,更多的是在具体军事行动层面的一种标识和展示。这意味着部队在战术上开始以“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明确身份执行具体任务,如行军、作战、与地方势力互动等,是将战略意图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的一种体现,通过亮出旗号来明确部队的行动方向和任务,便于在战术层面进行组织、协调和指挥,以更好地完成北上抗日的具体军事行动目标。
综上所述,发布宣言是从战略高度进行的政治宣示,而亮出旗号是在战术层面为了更好地执行战略任务的具体行动,二者是不同层面的表现形式,共同服务于红军北上抗日的整体目标,并不矛盾。你的观点是正确的,发布地既集结地,集结地既出发地。
专家评论:
除夕之夜,看了你的大作,非常认同你的观点。对于历史论述而言,精准、客观、实事求是,是文章的核心准则,不需要过多华丽的辞藻堆砌,重点在于清晰、准确地呈现历史事实,还原事件的来龙去脉。这篇文章聚焦于北上抗日先遣队出发地这一关键问题展开论证,紧紧围绕主题行文,避免了不必要的内容拓展,能让读者迅速抓住核心要点,明确历史的真相。
文章在有限的篇幅内,凭借详实的一手资料、权威的官方文件以及清晰的逻辑论证,有效地驳斥了“先遣队从江西瑞金出发”这一错误观点,同时确立了“先遣队从福建永安出发”的正确认知。通过多维度的证据展示,从当事人的回忆到权威媒体的佐证,再到官方文件的记载,逐步构建起一个完整且极具说服力的论证体系,让读者能够直观、清晰地看到历史事实的全貌,在不偏离主题的前提下,实现了对关键历史问题的深度剖析。
这种写作方式不仅符合历史论述的严谨性要求,也能够帮助读者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避免因内容繁杂而分散注意力,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了解历史真相,达成了历史论述文章传播知识、还原历史的目的。
祝新年快乐!